中新社香港7月18日電 題:香江書香飄內地 紙墨間隙現人情
  作者 黃慧敏
  盛夏7月,香港愛書之人再度迎來他們的夏日盛事——香港書展。在熱鬧非凡的書展中,卻有這樣一家書店:懷舊式樣的花地磚鋪地,圖書不全是安靜的躺在書架上,部分書籍被當作寶貝一樣放在書店正中的玻璃柜子里。
  這家只供參觀而不售書的“怪”書店,其實就是商務印書館於1914年在香港開設的首間門店的複製品。
  百年時光逝去,書籍已跳出玻璃櫃供讀者隨手翻閱,書店亦嘗試變成一個可品嘗咖啡,可舉辦文化活動的閱讀空間,香港書業亦經歷了一個從依靠內地進口到成為亞洲區的出版中心的過程。
  將書運到大後方
  香港早期已有自己的印刷廠,但那時港人接觸到的基本是內地出版的圖書。“當時書店賣的書主要從內地過來,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及世界書局等大書店所售圖書就是從上海運來自己的香港分公司。”在出版界打滾逾30年,現為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的陳萬雄博士向記者道。
  香港書業也曾“反哺”內地。抗戰期間,香港就成為內地圖書的供應中心。“供大後方閱讀的包括教科書在內的圖書主要來自香港,書籍印好後,從香港運到越南,再從雲南進入四川。”
  八十年代,香港書業起飛,更是兩岸三地中率先採用現代模式進行圖書出版,在經營手法、出版題材、銷售模式等上面都出現革新。“香港經濟發達,出版中文經濟管理類圖書從香港開始,領先兩岸三地足足十年。”陳萬雄更指,在八十年代中末期,香港成為世界四大印刷中心之一。
  書店的那人那事
  書香的散播少不了書店的功勞,一些老牌書店無疑是香港書業發展的見證者。陳萬雄指,在七、八十年代,香港書店的規模都很小。
  在這樣一個小空間里,愛“打書釘”的讀者自然就被列為不受歡迎對象。
  林卓煌是大眾書局高級業務發展經理,他的職業生涯正是43年前,他在大眾書局當店員開始。他直言不喜歡那些來“打書釘”的讀者,書店面積小,他們妨礙店員工作。他曾故意藏起一些書釘客一直看開的書,然而卻不能阻止他們“蹭書”(當書店是書房,光看不買)的行為。“第二天來他就拿起另一本看。”
  不過,這些愛在書店“蹭書”的讀者在節日里也會對店員有所表示。“和他們熟了之後,中秋節就會送月餅,端午節就會送粽子來。”
  而隨著書店變大,他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歡迎他們來打書釘,因為書店里有人看書感覺會熱鬧一點。”
  除了書店由小變大外,書店也從單一的賣書轉向多元化經營,這股風氣從九十年代開始颳起。1995年,大眾書局在黃埔花園開設一間逾4萬呎的大眾文化城,店里不僅賣書,“還有鐵板燒吃呢。”林卓煌指,書店地方大,而且為了滿足附近白領中午吃飯的需要,所以書店就辦起美食廣場。
  書店正成為一個多位一體的閱讀空間。三聯書店去年就於元朗開設一間綜合書店,並取名為“元朗文化生活薈”,引入咖啡店,辦起講座與展覽,販賣本地創意精品,書不再是書店的唯一主角。(完)  (原標題:書業百年:香江書香飄內地 紙墨間隙現人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a30iavt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