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湖北日報訊 記者費力 別鳴 張衛華
  15日凌晨4時35分,“玉兔”巡視器成功駛上月面。多位仙桃人的名字與此緊緊相連:遙感專家顧行發、航天專家陶桓美、空間物理學家鄧曉華。
  還有很多熟悉的名字,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仙桃人——小米科技董事長兼CEO雷軍,燃燒節能專家、神霧熱能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道洪,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計算機科學家陽振坤……這個名單可以很長很長。
  人才輩出,源於仙桃這座城市崇尚文化、重視教育的傳統。這座城市每年為國家輸送一萬多名大學生,被譽為“文化之鄉”。
  一個區域所體現出來的優勢,不僅取決於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等客觀條件,更取決於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先進發展文化,並以這種發展文化為主導形成的良好發展環境。
  仙桃以思想文化建設為核,以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和基層工作創新為軸,讓宣傳思想工作始終成為社會進步的先導,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呈現出經濟社會“年年步步高”的發展態勢。
  文化理念創新,需要平臺支撐。借助孝雅教育,仙桃“孝雅之鄉”建設加速,漸漸積澱為一種城市文化。在這裡,“敬老小孝星”、“敬老好兒女”評選活動連年舉行,仙桃孔子研究會等文史資料整合與理論研究機構也相繼出現。
  “讓傳統文化進校園、進社區,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結合點,是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重大課題。”仙桃市教育局副局長舒方旭介紹,孝雅文化、花鼓戲知識已經進入了仙桃中小學課堂。
  文化手段創新,與發展相輔相成。民營資本註入,撬動和複活了仙桃傳統文化,作為“湖北十大旅游名街”之一,3公里長的沔街已薈萃仙桃雕花剪紙、花鼓戲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沔陽三蒸、江漢平原皮影戲等近1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的沔街,已經成為仙桃群眾文化的樂土。
  基層文化創新,凸顯凝聚人心。紅色文化根深蒂固,西流河胡家台建起了新四軍戰鬥遺址紀念建築群:烈士墓園、資料陳列室、紀念碑、紀念館及廣場,成為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基地。戲曲文化創新突破,花鼓戲小品《搶老張》獲得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仙桃花鼓戲實現了國家級政府最高獎項零的突破。群眾文化枝繁葉茂,連續5年舉辦皮影戲調演活動,已形成皮影藝術團20多個,涌現皮影藝人近300人,多次赴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演出。今年仙桃還開展了首屆農民風采文化展示月活動,激發了廣大群眾的參與激情。
  仙桃市委書記馮雲喬說,文化是城市活力之源。仙桃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體操之鄉”,一直持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文化帶動已成長為一股獨特的力量。今後仙桃將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確保傳統文化傳承有基地、有載體、有平臺,文化創新項目化、工程化、具體化,全面創新為城市發展註入活力。
  沔城、排湖的沔陽古城、投資6億元的臺灣風情廣場、占地2000畝的中山印刷產業園、投資12.3億元的沔街……一系列重點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
  仙桃下無礦藏,上無國家和省佈局的重大項目。經常有人問:仙桃跨越式發展最大的資源是什麼?
  仙桃人會響亮地回答:不靠資源吃飯,要靠頭腦發財!
  頭腦靠什麼?靠文化的滋養,靠精神的內在動力,靠正能量的凝聚之氣。
  文化創新的巨大正能量,助推仙桃發展步步高。
  相關報道;04版
  (原標題:文化之核,助推仙桃發展步步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a30iavt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